2025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 全选
    |
    目录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济与管理
  • 叶凤云, 刘晓莎, 常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1-13.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有关社交媒体虚假信息验证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存在差异性,文章通过系统整合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揭示影响用户实施虚假信息验证行为的关键因素,为虚假信息治理提供借鉴。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从35篇实证研究中提取出98个效应量、66 482个样本量和17个影响因素,并进行出版偏倚检验、异质性检验、整体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信息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和个体维度都对虚假信息验证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信息相关性、信息重要性和信息素养对用户虚假信息验证行为作用较强;社会背景、性别、学科类型和教育水平都对相关变量与虚假信息验证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 高纪平, 周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14-24.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许可是企业加速新技术扩散和实现技术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如何实施技术许可策略,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制造商的双寡头竞争模型,并且其中一个制造商为创新技术拥有者。通过对比分析无许可、固定收费许可和单位收费许可三种模式下两企业的利润和产量,探讨了竞争市场中创新技术拥有者的技术许可策略选择和技术扩散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竞争环境下,当新技术的市场吸引力较小时,技术许可策略并不能给技术拥有者带来更多利润。单位收费许可模式可以减缓企业间的竞争,但并不总是技术拥有企业的最优选择。研究还表明,新技术的市场吸引力越大,技术拥有者越倾向于选择固定收费许可模式。
  • 徐建新, 张梓琪, 刘悦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25-36.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的国有企业样本数据,探讨了在国有企业中,党委会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分析了高管团队信息断裂带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党委会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对公司价值存在正向影响,更进一步,当党委会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参与公司的治理时,对公司价值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高管团队信息断裂带在参与程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的调节作用,高管团队信息断裂带强度较低和较高时,会抑制党委会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只有强度适中时,党委会参与公司治理才能较大程度提升公司价值。
  • 哲学与政治
  • 孙杨, 王志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37-46.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两山”理念的价值内涵正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据、智能和绿色要素为主要特征,推动生态产业化、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这一变革不仅拓宽了“两山”理念的价值主体,使科技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深度融入生态经济体系,还丰富了价值客体,使生态资源的资本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显性化、数据资产化成为新趋势。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价值尺度的优化,使生态效益成为经济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可持续进步,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基于这一价值拓展,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经济融合、以产业升级推动生态资源增值、以社会文化培育生态自觉取向的实践路径,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深化“两山”理念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提供时代创新视角。
  • 徐旭初, 郭惠鑫, 吴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47-53.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社会创新的要素、流程和参与形式,使得数字社会创新成为热门议题。然而其学科性质和概念界定仍较为模糊,使得国内外的数字社会创新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范式。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从数字社会创新的内涵、型构维度及实践机制展开,进行了一个总体的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数字社会创新的分析框架,力求将数字社会创新研究清晰化、框架化,进而探求数字社会创新的中国情境研究新范式。
  • 文化与教育
  • 叶仁道, 楼婷玉, 袁文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54-67.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工科教育背景,聚焦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问题。旨在揭示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水平,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首先,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论文和专利技术的共现网络,挖掘学术研究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关联关系。其次,基于Word2Vec-K-means-LDA的主题挖掘模型,提取不同时间段的核心主题。最后,结合余弦相似度进行主题间的语义匹配测度。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呈现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演化路径,学术与企业需求在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当前高校课程在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仍存短板,难以充分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文章提出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协同机制等策略,以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支撑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 马化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5, 21(2): 68-78. https://doi.org/10.13954/j.cnki.hduss.202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前高校反诈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情势。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治理的新范式,协同治理正成为一种参考框架在高校教育现代化中逐步得到实践。当前高校反诈教育工作存有治理主体缺位,客观联动机制与主观场域认知不足,宣教实效性受限的现实问题。高校反诈教育实践处于治理资源、反诈信息、共治能量流转于多主体间的稳定开放系统,具有实质影响反诈主体协同治理意愿的“四维”主观驱动力结构,是以提高学生“三感”、建设平安高校、实现社会善治为终极治理旨归。将协同治理理论引入指导高校反诈教育实践,形成多主体联动的反诈立体治理网络,探索反诈工作协同推进的有效接合区间,实现传统资源、效果反馈、经验成果多态整合,构建统一的高校反诈教育共同体意识。最终建成以“主体协同”为基础、“机制协同”为行动、“资源协同”为保障、“意识协同”为趋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反诈教育治理网络。